禁漫天堂

禁漫天堂 >> 新闻动态 >> 正文

【暑期社会实践】苗针引蝶穿云岫:“苗韵今风”的湘西苗绣传承路

时间:2025-07-01   信息来源:禁漫天堂    阅读量:


2025 年 6 月 24 日,禁漫天堂 “苗韵今风” 暑期社会实践队 10 名队员在禁漫天堂 团委学生会指导老师周曦的带领下,奔赴湖南省湘西州吉首市中黄村蝴蝶寨,开展以 “探寻苗绣密码,助力非遗振兴” 为主题的 “三下乡” 实践活动。团队通过苗绣技艺调研、非遗传承人专访等形式,深度挖掘苗族传统文化内涵,旨在为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。

湘西苗绣工坊

深耕苗绣十余载,解码千年文化根脉

“从2009年辞掉工作扎根湘西,我们始终在做两件事——传承苗绣,深挖苗族文化。”在中黄村蝴蝶寨,非遗传承人易华向实践团队讲述了她与湘西的不解之缘。十余年间,她带领团队不仅专注苗绣技艺的活态传承,更系统梳理了湘西苗族的文化谱系:从母亲河洽比河、圣山吕洞山的地理印记,到蚩尤部落发明冶炼术的历史荣光;从“禾苗民族”的族名由来,到以“苗族古歌”“苗绣”为代表的“无字史书”。

 苗绣与蝴蝶寨的联系

她特别提到,苗族迁徙史堪称一部悲壮的文化史诗:自炎帝黄帝时期起,苗族先民从黄河之滨历经数次南迁,直至扎根武陵山区。为记录迁徙轨迹,苗族人将家园图景、图腾符号绣入衣袂,让苗绣成为穿在身上的历史。而在蝴蝶寨,“蝴蝶”象征苗族文化中的“母亲”,村口的枫树则承载着“祖先庇佑”的信仰——迁徙途中,苗族人以树苗存活与否判断定居地,枫树由此成为村寨的精神标识。

蝴蝶寨内部展品连接 

政企民协同发力,探索非遗赋能乡村新模式

2023年底,应吉首市政府邀请,易华团队入驻中黄村,以“文化+产业”双轮驱动乡村振兴。这个保留少数民族传统风貌的村寨,在其规划下焕发出新活力。首先团队采用全链条产业融合模式,租用农田发展特色种植,直采村民食材开设乡村餐馆,将闲置民房改造为苗绣展厅与游客体验空间,盘活“农旅融合”资源。除此之外,他们积极激活在地人才力量,他们团队核心成员多为湘西本地人,虽未接受高等教育,却以对本土文化的赤诚成为传承主力。“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,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。”易华感慨道。

 苗绣作品展示 

接轨国际品牌拓市场,一针一线绣出致富路

2019年,易华团队与国际品牌“优衣库”达成合作,3个月内需供应10万枚苗绣绣片。为保障品质,团队在村内设立培训基地统一技艺标准,但初期因绣娘们缺乏经验,100片绣片仅40片合格。面对困境,易华当场照价回收全部绣片,却亲手剪掉不合格品:“我刚才剪掉的是一片不合格的绣片,不合格的绣片我们不使用,但是我们照价回收。大家要有信心,一片绣不好就绣两片,两片绣不好就绣三片、四片,因为我们的手工苗绣基地,是‘山谷居民’与大家长期合作,我们一起去做好苗绣的保护与传承!“易华老师的团队不将就品质,但绝不辜负手艺人。”这番举动既坚守了非遗匠心,更点燃了绣娘们的信心。此后,绣娘们主动提升技艺,订单量持续增长,苗绣产业不仅拓宽了村民就业渠道,更让传统技艺在现代市场中找到坐标。

实践队员采访易华老师 

实践队员通过现场采访、影像记录,将易华团队的创新实践制作成专题视频,希望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,让更多人看到非遗技艺与现代产业结合的无限可能,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。

在实践队员的采访中得知“31岁那年,我决定放下安稳,去追寻内心对艺术的渴望。”谈及从电信职员转型为非遗传承人的抉择,易华坦言,这源于湘西山水孕育的艺术梦想。尽管父母曾因传统观念反对,但丈夫的支持成为她逐梦路上的“定心丸”。“她说人生是场旅程,重要的不仅是结果,更是忠于内心的探索。”这份理解,让易华在16年的苗绣传承之路上,即便面对无数挫折,仍能“跌倒了再爬起来”。

易华向队员们展示色彩斑斓的绣品时介绍,与苏绣、湘绣不同,苗绣以写意手法将想象与现实融合——同一只锦鸡,在不同绣娘手中可呈现蓝调、红调等千变万化的形态,寄托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她还介绍到,苗绣曾有三百多种针法,随着时代变迁,湘西地区如今常用针法仅剩8种,这更凸显传承的紧迫性。

针对初学者,易华分享入门技巧:“平针绣是基础,掌握后结合插针绣、打籽绣,再借助贴布、盘绣等技法,苗绣的表现力就能无限延伸。”她强调,刺绣不仅是技艺,更是磨炼心性的过程,尤其适合快节奏时代下的年轻人。

面对大学生群体如何参与非遗传承的提问,易华充满期待:“年轻人的创新思维和传播能力,正是苗绣焕发新生的关键。除了学习技法,更希望你们用鲜活创意为苗绣赋予现代表达,让这份跨越五千年的文化瑰宝,在世界舞台绽放光芒。”她将苗绣比作“深山里的灵气少女”,坚信在年轻人手中,它将拥有无限可能。

当被问及苗族文化在“女性权益”议题中的价值,易华指出:“苗族是尊重女性的民族,苗绣中频繁出现的蝴蝶元素,正是对‘母亲’这一崇高地位的象征。”她解释,在苗族千年迁徙历程中,女性不仅承担家务与刺绣技艺传承,更在社会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,这种“各司其职”的分工模式,天然体现了性别平等理念。“苗族或许曾经历母系社会,这让女性在文化中拥有与男性平等的地位。”易华强调,苗绣中艳丽奔放的色彩、自由写意的图案,正是苗族女性自爱、自强、自信的生动写照。她认为,这种文化基因对现代社会极具启示意义:“在教育与社会要求趋同的当下,女性更应发扬自身优势,正如苗绣文化传递的精神内核。

”面对“手工苗绣如何融入工业化浪潮”的提问,易华指出,非遗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是时代必然。“如今我们使用的绣线,很多已通过机械化生产,这说明非遗在发展中必然产生适应性变化。”她强调,苗绣传承需坚持“双线并行”:一方面,坚守传统工艺,保留图案、针法等核心技艺的原汁原味;另一方面,响应“非遗创新性发展、创造性转化”的号召,突破固有思维,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。

这场对话不仅是一次文化的深度挖掘,更架起了传统与现代、传承与创新的桥梁。实践队员表示,将通过影像记录、新媒体传播等方式,让更多人听见苗绣的故事,共同守护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遗产。

实践队员与易华老师合影

如今的中黄村蝴蝶寨,干栏式木楼间苗绣飞针走线,堂屋中的傩公傩母牌位见证着文化传承,村口的枫树则守护着新生的振兴希望。易华与团队用实践证明:当非遗技艺与现代产业思维碰撞,千年苗绣不仅能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,更能化作乡村振兴的“银针”,绣出传统与现代共生的美好图景。